新书推荐丨牟钟鉴先生新作《荀学新论》
专业文史哲
牟钟鉴:“儒教”概念本身有争议
(视频时长:6分08秒)
牟钟鉴,著名学者。
1957-1965年底,在北大哲学系攻读哲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冯友兰、任继愈、朱伯崑诸教授。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后调入中央民族大学。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荣誉资深教授。
新书推荐
《荀学新论》
牟钟鉴 著
ISBN:978-7-100-20089-9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荀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荀子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荀子不仅系统发展了孔子礼教学说,而且首创了中国社会学;其社会管理学可以为今天社会建设提供颇多的大智慧,对于我们处理好社会阶层、民族、宗教、行业之间的关系有直接启迪作用。著名学者牟钟鉴先生在本书中对荀学进行分析、评述,回顾了荀学的历史,提炼出荀子的群学十项要义,并进而探讨新荀学的新结构,在“新荀学与新经学”一节中还大胆提出中华新的核心经典“六典五经”说和“九典五经”说以及新经学若干构想。
精彩试读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创建儒家学派并使之主导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其地位都超过了大贤而达到圣人的境界。孔子已被世人公推为至圣,孟子稍后也被世人颂为亚圣,荀子只是贤者且常常被曲解,现今应据实称之为智圣,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推动礼义文化之智慧与功绩超出了孔子、孟子。
孔、孟、荀的共同点是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三代之大成;都彰显仁礼之道,使中华文明早熟。但三人又有不同。从气象和性格来看,孔子平和,仁厚博施,是仁者型圣人;孟子耿爽,浩然气正,是勇者型圣人;荀子严谨,邃密群科,是智者型圣人。从《论语》《孟子》《荀子》三典所体现的教化风格而言,孔子是启悟式,举一反三,画龙点精,言简意赅;孟子是雄辩式,在对话中高扬仁义,以德抗位,英气风发,多长篇宏论;荀子是论证式,自设宾主,自问自答,步步推理,逻辑严密。在学问的具体观点上,三圣各有侧重或殊途而进。如孔子提出仁礼之学的整体构架,以仁为本,以礼为行,而未及展开;孟子着重发挥孔子的仁学,仁义并举,居仁由义,且施以仁政,关注民生;荀子着重发挥孔子的礼学,礼义并举,礼主法辅,义利并重。又如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点明有共同人性,而后天积习形成的巨大差异,却未及论说;孟子主性善说(实际是人性趋善说),强调“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有,扩而充之为圣人;荀子主性恶论(实际是人性趋恶论),强调利欲私心本有,自然发展必为恶。再如孔子弟子和私淑弟子众多,他有教无类,不立门派;而孟子辟杨墨(杨朱、墨子),有学派成见;荀子则辟思孟(子思、孟子),认为其非孔子正统。关于孟子与荀子之间的同异,及孟学、荀学在后世之冷热,如梁启雄在《荀子简释·自叙》中所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二子持义虽殊,而同为儒家宗师,初无判轩轾也。汉文帝时,孟子列于学官,立博士传授,推崇有加,而荀子以与孟子微异其撰,既扬孟必抑荀,轩轾之判,自此始矣!且先秦旧籍,多赖汉儒笺注以行世;《孟子》有赵岐为之注,以是传诵者众,而《荀子》则阙如也。兼斯二因,遂使《荀子》弃置高阁,垂九百余载。”
名作新版
《老子新说》
牟钟鉴 著
ISBN:978-7-100-20186-5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6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道德经》及老子思想的解读。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正篇”是对《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分章解读,作者的解读既有对文本的分析,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老子的智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二部分“辅篇”是对老子及其思想的评说,收录了作者的五篇文章。作者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主阴贵柔的生命哲学:一方面老子哲学具有阴柔之性,贵柔守雌,“致虚极,守静笃”;另一方面老子哲学是对生命的颂歌,老子不仅把人的生命看成一个自然的运动过程,而且也看成生命主体按照天道的法则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道就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精彩试读
面对现实,老子提出许多解纷致和的理念和方法。计其大者有以下几项。
第一,慈和。老子的“三宝”之首便是慈。慈是爱心,要普施于天下,这是达到和谐的人性基石。他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 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又说:“圣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爱利害相关的人、爱情意相通的人,一般人不难做到;但要像老子那样,爱不善者、爱反对自己的人,做到无弃人无弃物就很难了,而消解仇恨、普度众生 又必须有这种博爱的心量。得道者想天下百姓之所想,为天下百姓之欲为,而且事业有成之时,不居功,不占有,不主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这对于消解当代某些大国政治领袖的贪欲和霸气,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各国政治家果能有慈爱玄德,天下何愁不能和谐?
第二,均和。社会之不和谐,往往由于贫富不均,甚至贫者更贫富者更富,遂引起社会冲突。老子指摘人间这种状态是违背天道自然的。他认为天道是公正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雨水普施,不辨贫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人间动乱的重要根源。人道必须效法天道,使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富者多出钱财以救助贫者,这样社会才会安宁。
第三,柔和。社会矛盾冲突起于争夺,争权力,争钱财,争地盘,争名望,都想领先称霸,如果不能妥协,便诉诸武力,结果往往两败俱伤。老子则大力提倡柔和之性、不争之德,以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主张贵柔守雌,树立谦让和奉献精神,像水那样滋润万物又总是往低处流。从争到让,从强到柔,人际关系整个改善了,矛盾便会迎刃而解。贵柔守雌、与世无争,是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非也。老子认为柔是指生命有深厚积累,富有弹性和韧性,不争是消解贪欲,积德为人,恰是真正强大长久之本,故“柔弱胜刚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道理就在于得道者多助,无须乎个人去争强好胜。柔和是老子和谐思想的最大特色。
中国哲学的特色、意义与研究方法丨读郭齐勇先生新著《中国哲学的特色》
我知道你在看哟